策略/維基媒體運動/2017/第三輪

This page is a translated version of the page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Cycle 3 and the translation is 80% complete.
修訂日期
第1輪(生成) 意義建構 第二輪 (辯論) 定稿意向 第三輪(與新聲音內容洽談;
由起草小組起草策略方向)
分享并完成 背書 第2階段
3月14日–4月18日 4月18日–5月5日 5月11日–6月12日 6月12日–6月30日 7月 8月 以及 9月 10月 2017年晚些時候~2018年


第5週 (點擊展開或折疊)
 

Week 5 Challenge: How does Wikimedia meet our current and future readers’ needs as the world undergoes significant population shifts in the next 15 years?

主要見解1

As the world population undergoes major shifts, the Wikimedia movement has an opportunity to help improve the knowledge available in more places and to more people. The continent of Africa is expected to have a 40% increase in population, along with improved internet access and literacy rates in the next 15 years. Spanish is expected to become the second most common language within 35 years. As new cultures and geographies become more dominant, the Wikimedia projects as they currently exist may be less relevant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The insight above is based on the movement strategy research paper, Considering 2030: Demographic Shifts - How might Wikimedia extend its reach by 2030?

Key highlights from the report

  • Global population is shifting: By 2030, the global population projections are expected to reach 8.4 billion people (15% increase). While populations in Europe are expected to plateau, and the Americas will only have moderate growth (128 million more people), Africa is forecasted to increase by 40% - a total of 470 million more people.[5 1]
  • The population is aging: The median age is expected to rise from 29.6 to 33 years old. Africa will continue to be the youngest median age (moving from 19.6 years old to 21.4 years old).[5 1]
  • The global workforce is changing: The workforce is expected to reduce, as the percentage of the population aged 15-64 decreases. Attributed to decreased fertility, Europe and Northern America are predicted to undergo substantial decreases in their workforce population proportions, dropping approximately 5-6%.[5 2] Currently 25% of Japan’s population is over the age of 65, compared to 15% in the U.S.[5 3] To combat this issue, Japan has raised its working age above 65. By 2050, 32 other countries will have 25% of their populations over 65, so they may likely follow suit.[5 4]
  • Education levels are increasing: The world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more educated with the proportion of literate people rising from 83% to 90% between 2015 and 2030. Africa will have the highest increase in literacy, rising from 62% (2015) to 80% (2030). Asia will increase its literacy rates by 7%, from 83% (2015) to 90% (2030). Europe and Northern America will retain their high literacy rates (99-100%).[5 5]
  • By 2050, Spanish moves from the fourth to the second most common language: Researchers expect the most common languages in the world to be Mandarin (#1), Spanish (#2), English (#3), Hindi (#4), and Arabic (#5). English is projected to move from the second to the third most common language by 2050.[5 6]

主要見解2

According to recent research, readers in seven of our most active countries have little understanding of how Wikipedia works, is structured, is funded, and how content is created.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among 13-19 year olds. The research also found that readers mainly consider utility (usefulness), readability, and ‘free knowledge for every person,’ the most important attributes of Wikipedia. They associate Wikipedia least strongly with “neutral, unbiased content” and “transparency.” This represents an opportunity to increase brand awareness and knowledge.

This insight is based on the recent Brand awareness, attitudes, and usage research study. This survey was fielded in France, Germany, Japan, Russia, Spain, the UK, and the US via an online survey accessible on a PC, laptop, or device (tablet, smartphone).

Key excerpts from the research

意識
  • Across the seven countries, close to 80% of internet users are aware of Wikipedia when shown the logo. Spain has the highest awareness (89%) and Japan has the lowest (64%).
  • When asked “when you want to find information online what three websites do you go to most often,” Google (85% on average) is the top answer followed by Wikipedia (45%), YouTube (43%), Yahoo! (19%) and Facebook (17%).
  • Overall, 20% first found out about Wikipedia on the internet and 20% through school. There are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though: 35% of 13-19 year old internet users say they first heard about it in school, while 73% of 36-49 year old internet users say online.
態度
  • Across all seven countries, internet users that are aware of Wikipedia associate it most strongly with “free knowledge for every person” (8.5 out of 10) and “useful” (8.3 out of 10). They associate Wikipedia least strongly with “neutral, unbiased content” (7.0) and “transparency” (6.9). There are strong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with 13-19 year olds giving Wikipedia lower association scores on most attributes.
  • When asked what is most important to those internet users that are aware of Wikipedia, the highest attributes are “useful,” “free knowledge for every person” and “easy to read.” What’s least important is “transparency” and “free of advertising.”
  • Across generations there is also broad agreement that “more trustworthy content” (57%), “higher quality content” (51%), “more neutral content” (44%), and “more visual content” (41%) would enhance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 “a lot.”
用法
  • Proportionately, Wikipedia finds its strongest audience in Spain where 91% of internet users 13-49 are aware of it and 89% read it. This compares to the average of internet users across all countries, 84.1% are aware of it and 81.1% read it.
  • By country, 75% of Wikipedia readers in Russia and 73% in Spain read Wikipedia weekly or more. Twenty-four percent of Russian and Spanish readers read daily. The lowest weekly readership is found in Japan and the UK (60% of readers each).
  • Overall, about half of Wikipedia readers access the site “often” from a desktop or laptop, or a smartphone. Readers ages 13-35 are much more likely to say they access Wikipedia often from a smartphone, and readers 13-19 years old are the most likely to say they often access Wikipedia through a service such as Siri or Alexa (21% of 13-19 year olds vs. 10% of 36-49 year olds).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read the complete preliminary executive summary.

建議解決方案

  請討論如何解決這個挑戰。

  1. 在元維基上:請談論對話

注意:社區反饋將與策略小組分享。當我們面對和解決這些挑戰時,他們也將被用於未來的考慮。

參考資料

  1. a b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14 Revision".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Accessed 2017-06-15
  2. Lee, Ronald, and Andrew Mason. “The Price of Maturity: Aging Populations Mean Countries Have to Find New Ways to Support Their Elderly.” Finance & Development 48.2 (2011): Pages 6–11.
  3. Schlesinger, Jacob M.; Martin, Alexander. "Graying Japan Tries to Embrace the Golden Years". Wall Street Journal. November 29, 2015. Accessed 2017-06-15.
  4. Rodionova, Zlata. "Japan’s Elderly Keep Working Well Past Retirement Age". The Independent. Retrieved 2017-06-15
  5. Country Profiles”. International Futures, Pardee Center. Accessed June 25, 2017.
  6. Graddol, David. “The Future of English: A guide to forecasting the popularit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21st century”. Accessed June 24, 2017
第4週 (點擊展開或折疊)
=

第4周挑戰:知識變革的創作,演示和分配,維基媒體如何繼續向世界盡可能有用?

主要見解

趨勢表明,所有地區 - 無論是新興市場還是移動互聯網飽和的地區,都會出現變化。

  • 對於即將上線的領域,開發本地移動內容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 在全球範圍內,產品將繼續從具有不同設備體驗(桌面,移動)的“簡單”網站演變成更複雜的集成平台,並結合人工智能,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等技術。

這些趨勢將改變人們如何創造和使用知識。

上述觀點基於運動戰略研究論文 - 2030年:未來的技術趨勢,將影響維基媒體運動

新興平台的研究預測,平台和設備創新(移動和新技術)將影響人們如何連接,學習和保持現狀。 這來自於世界新興和發達地區的當地內容髮展,技術本身如何重塑人們的互動,使知識更加融入日常生活。 這也可能影響到誰或正在開發內容,預測更多的人造智能(AI)和商業企業將開發更多適合於虛擬和增強現實設備的多媒體內容。

運動的趨勢和機會

近期 - 移動接入

「全球流動趨勢」報告指出:「互聯網是移動的,手機是互聯網。」[4 1]來自GSMA Intelligence。「對於整整一代來說,互聯網現在與移動互聯不可分割,反之亦然。」[4 2]研究人員指出,通過手機訪問網絡將繼續保持低於40% - 在亞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區。在全球73億人口中,GSMA Intelligence估計只有34億人使用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採用的障礙之一是缺乏本地相關內容。[4 1]對於維基媒體運動,研究人員建議有機會幫助本地內容貢獻者。研究人員還表示,維基媒體有機會開發更輕鬆的移動解決方案,並可能形成新的合作夥伴關係,可以幫助擴大在線國家的覆蓋面。

新興平台和類型

根據兩份報告[4 3]瑪麗·梅克爾(Amy Webb)的技術創新和使用情況進行了介紹。目前有四種內容類型和平台,可能在現在到2030年之間成熟:

  1. 人工智能和語音驅動應用的進步將帶來實時,個性化的教育和信息服務,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這將使人們從文本轉移到更多的語音和語音響應系統。 創新可能會改變知識收集,組合和合成的方式。 將來,維基百科可能更多地依靠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系統,這些系統可能會改變他們的工作方式和做什麼(有些可能意味著驗證和事實檢查,而不是貢獻新的內容)。
  2. 虛擬現實有潛力徹底改變人們與知識的互動。 在這些沉浸式的生活般的體驗中,基於文本的知識將難以整合。 然而,開源沉浸式內容可能是當前或未來姊妹項目的機會,結構化數據可能是理想的這些目的。
  3. 增強現實和其他可穿戴設備在用戶的世界觀上添加了一層內容。 這種趨勢可以使用戶立即獲得相關的維基媒體內容,並可能使教育,培訓和許多其他行業發生革命性變化。
  4. 較舊的離線通信模式可能仍然存在並增長,因為在線隱私和不總是連接的願望。

潛在的負面後果

最後,研究人員分享潛在的負面後果:

  • 當人工智能產生內容時,它可能會根據人類偏見的來源創造新的內容,從而延續偏見
  • 隨著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搜索和接收更多的內容,他們將開始失去訪問其他可能不同的內容
  • 每一次可用的信息過量可能導致更少的批判性處理新信息的能力
  • 數字鴻溝 - 擁有在線信息的人與沒有在線信息的人之間的差距 - 將在所有社會中進一步擴大
  • 用於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個人助理的新設備可能會增加付費和專有內容和平台的創建。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用戶可能會回到被動消費者的角色,而不是內容創作者,導致中性較少,免費的知識。
  • 檔案工作者,教育家和歷史學家可能會發現維護和訪問這些許多不同類型的知識和內容越來越難

參考資料

  1. a b 全球移動趨勢」。GSMA Intelligence,2016年10月。訪問於2017年6月27日。
  2. 「全球移動趨勢」幻燈片8
  3. 注:編號列表1-4來自兩個報告:Mary Meeker,「Internet Trends Report 2017」。 帕金斯(Kleiner Perkins) 2017年5月31日。訪問時間:2017年6月27日。Amy Webb,「2017 Tech Trends Annual Report」。 未來今日學院,2017年6月27日。
第3週 (點擊展開或關閉)
 

第3週的挑戰:隨著維基媒體對2030年的看法,我們如何抵制越來越多的錯誤信息?

“作為維基媒體2030策略流程的一部分,維基媒體基金會正在與獨立的研究顧問合作,了解將影響自由知識未來的主要趨勢,並與運動共享這些信息。這兩個報告由Dot 連接器工作室,一家位於費城的媒體研究和戰略公司,專注於新興平台如何用於社會影響,以及基於聖保羅的策略,規劃和評估公司Lutman&Associates,專注於文化,媒體的交匯 ,慈善事業“。

關鍵洞察

錯誤信息的趨勢正在增加,可能會挑戰維基百科找到可信賴的知識來源的能力。

在他們的論文“考慮2030年:錯誤的信息,驗證和宣傳”中,[3 1]研究人員已經將趨勢分類 錯誤信息分為兩類:內容來源,以及內容的訪問方式。 他們每個人都看到了三個全球性的影響力來源:技術,政府和政治以及商業。

特别的是,研究中已经确定接下来的趋势是如何,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的。

  • 技術將改變內容如何由外部來源開發,因為人工智能被用於加速知識創造和分析。雖然這可能會使得更容易找到引文和進行質量編輯,但它也可能產生更多偏見的來源或誤導內容。這可能會成為一個更大的問題,因為人造智能開始將錯誤信息用作“事實”,當它將數據匯集在一起並創建更多的內容。[3 2]這可能會影響維基媒體人驗證來源並保持高質量內容的能力。
  • 技術可能轉向更個性化的界面(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基於語音的虛擬助手),並且使用當前平台將會越來越難以使用維基媒體內容。
  • 全球言論自由正在受到挑戰。[3 3][3 4][3 5][3 6][3 7][3 8]一些公司,政府和政治家有意散佈虛假或誤導性的信息,以勸說和影響他們的利益。這不僅僅是文本,因為技術使得更容易操縱其他媒體(音頻,視頻,圖像)。這削弱了整體知識網絡,並可能使維基媒體更難保持中立,並引用無偏見的文件。
  • 對維基媒體內容的審查趨勢正在減少,但一些政府(如中國或土耳其)正在繼續廣泛審查。 “HTTPS”技術的部署使得阻止單個頁面變得更加困難。 這在短期內有所幫助,但需要繼續開發新的反審查工具和方法。
  • 社交媒體公司如Twitter和Facebook已經成長,成為通過個人網絡傳播錯誤信息的渠道,同時信託成熟的機構已經下降。 創新是必要的,以確保錯誤信息被事實檢查,以便分發中立的準確信息。
  • 隨著商業公司繼續開發封閉的應用程序,產品和平台,可靠的來源可能變得更難找到,維基媒體內容可能會變得更少。 (請注意,本課題將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發展。)

關於錯誤信息的研究表明了這些問題的潛在解決方案。 當您反思研究時,請討論您如何認為我們作為一個運動可以幫助世界追求可靠,自由和中立的知識。

参考文献

  1. 考慮2030:錯誤的信息,驗證和宣傳
  2. Bilton,Nick。“假的消息要比你曾經想過的更加難以想像”。 “名利場”。 2017年1月26日。2017年5月30日訪問。
  3. 無國界記者。「2017 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 – tipping point?」2017年4月26日,2017年5月15日更新。2017年5月28日訪問。
  4. Nordland,Rod。「”土耳其的新聞自由報“作為埃爾多安監獄。」「紐約時報」,2016年11月17日,2017年6月7日訪問。
  5. 無國界記者。「民主侵蝕的新聞減弱」。 2017年5月29日訪問。
  6. Paul,Christopher和Miriam Matthews。俄羅斯「虛構的火炬」宣傳模式:為什麼它可以工作和選擇來對付它。聖莫尼卡:蘭德公司,2016。
  7. Broderick,Ryan。「在線的特朗普支持者假裝法國人操縱法國的選舉」。「BuzzFeed新聞」。 2017年1月24日。2017年6月7日訪問。
  8. Tufekci,Zeynep。「尊敬的法國:你剛剛被黑了,不要犯同樣的錯誤」。來自BuzzFeed。2017年5月5日。2017年6月7日訪問。
第2周 (點擊展開或關閉)
 

第2周挑战:我们怎样才能捕获在其中许多不能靠传统方法被证实的全部知识的总和?

重要观点

这世界上的众多知识还未被记录在我们的站点上且这需要新的方式去聚合和证实来源。

我们关于“可信来源”的定义是以植根于西方文化——知识与历史已经被以书面的形式保存数世纪的地方——的实践为基础的。这种偏见——“仅在世界某些地方容易有可用资源”的口味——造成了涵盖“全部知识总和”的意义的普遍差异化。

举例来说,寻找有关许多非洲文化的可信第二手资料是很难的,因为知识传统上口述共享,或是由于手写文件是由于殖民者偏异的观点而写就的。[2 1]有些组织乐于将这些口传的知识用别种方式记录下来,而我们,若是能够找到方法容易地聚合它们,他们的成果就可以在我们的站点上被使用。[2 2][2 3]

作为维基媒体人,我们已经开始期望识别来自传统渠道的可信来源的界限,像是平等看待学院派观点与主流新闻的观点。这新一周的战略挑战提出读者正从将信任投放到那先验的所谓“名声好的”组织们上离开,并且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使用他们所信任的个人的资料。[2 4]这种趋势可以被看作是维基媒体人去构思资料来源以至减少文化约束并也为期望越来越高的读者们提供更好的服务的机会。

真实信息的发现和共享还在历史地继续进展。

引用

  1. Uzo Iweala, Nigerian author and movement strategy advisor, interviewed by Zack McCune, 14 June 2017
  2. The People’s Archive of Rural India documents the occupational, linguistic, and anthropological diversity of India, in a storytelling way with images, text, and video. Adam Hochschild, Co-Founder, Mother Jones, interviewed by Katherine Maher, 16 June 2017
  3. LEAP Africa captures the memories of historical leaders that are mostly oral traditions, who have little evidence in the documented histories written by colonists. 58 expert summaries (June 2017), line 10
  4. Indonesia research findings draft May 2017
第1周 (點擊展開或關閉)
 

第1週挑戰:我們的社區和內容如何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保持聯繫?

重要見解

西方百科全書模式並不能滿足所有想要學習的人的不斷變化的需求。

根據我們進行的民族志研究和專家訪談,現有和未來的讀者需要一個超越維基百科目前百科全書格式及其以西方為中心的規範的學習平台。[1]專家們認為,在新興國家,許多地方,特別是不僅僅是正規教育體是不能奏效的。人們正在尋求新的途徑來學習抵消他們所面臨的資源或基礎設施的挑戰。[2]維基百科及其姊妹項目目前設計作為瀏覽豐富知識的網站,許多讀者對獲得具體問題的答案更感興趣。[3]許多人尋求在線知識正在尋找與內容和獲取新技能相關的簡短,獨立和/或可視化的方式。[3]維基百科目前的長形式,深入的,重量級的百科全書文章的模型可能無法滿足這些不斷變化的需求。它還沒有為其他形式的教育知識提供空間。[4]

知識共享在全球變得高度社會化。

民族志研究和意識和使用研究的結果都表明,智能手機支持的年輕人以新的方式尋求和分享信息。這是最新的一群人。[5]他們深深地參與了社交媒體和信使工具的使用,他們傾向於通過已經使用的平台分享和討論信息。[6]專家斷言新趨勢正在出現。例如,許多年輕人通過郵件應用查詢他們的朋友和網絡信息,等同於親自討論,更快和更廣泛的群體。[6]不信任和懷疑正在變得如此廣泛,經常被忽視的可靠來源:年輕人越來越多地信任他們的網絡中的個人,他們的判斷力和智慧誠實尊重,而不是傳統的機構。[6]這些變化可能威脅到維基百科的相關性我們傳統上服務的大量觀眾。

主要見解故事

因為不同的思想以不同的方式工作,有些人可能會喜歡在這些個人故事中考慮這些挑戰(注意這些是基於研究結果的虛構人物)。

認識Michael和Annisa,來自不同洲的兩個青少年和生活方式 (點按展開或合上)
Michael是一個十幾歲的男孩,住在美國華盛頓特區。他和他所有的朋友都有智能手機,他們使用他們連接,分享有趣的內容,並查找學校信息。雖然Michael和他所有的朋友都知道維基百科,但他們的閱讀維基百科的可能性遠遠低於其父母(46%,而72%的讀者每週閱讀更多)。[7]當他們這樣做時,它是查找一個特定的主題(41%的時間)或幫助他們學習(23%的時間)。 YouTube在他的前3名網站。他不記得沒有社交媒體的時間,他和他的朋友總是通過他們的智能手機在線。[8]SnapChat是Michael與朋友互動和分享內容的首選方式。他從各種設備獲取信息,從台式電腦到他的手機上聽Siri或他家庭客廳裡的Amazon Echo。像他的父母一樣,邁克爾認為,內容是有用的,比如果它是高品質或免費和中立的。[7]

Annisa是印度尼西亞萬隆市的一名15歲女孩。她的家庭被認為是富有的,她很幸運有一個智能手機(全國21%的人口有智能手機[9])。她的家人沒有桌面電腦,所以她用手機搜索學校所需的信息。大多數情況下,她使用WhatsApp與她的朋友聯繫,並以當地語言分享信息。她的家人和朋友是非常相互關聯和社交的,所以她的手機是一個延伸。她信任她從朋友那裡收到的信息,她相信。有時,她會使用英文的搜索結果顯示維基百科的內容,但她並不知道這是維基百科。她和她的朋友分享他們手機上的信息片段,並向他們提供他們需要的確切信息。為了發現新事物瀏覽互聯網只是不是她所做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