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media Taiwan/Scholarship/2023 Wikimania/Vian Chen
報告人
edit- 稱呼:Vian Chen
- 用戶名:Vian Chen
報告內文
edit行前目標
edit參與維基年會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想分享台灣女性社群(Wikiwomen Taiwan薇姬的房間)經驗,並想瞭解國際夥伴回饋;第二是想透過跟國際上的夥伴交流,瞭解他們正在做的事情(計畫),以及如何進行。蒐整從這兩個面向得到的資訊,作為後續女性社群在運作上可以參考跟借鑑的內容。
參與場次及心得
editVisibleWikiWomen Lab: fostering multilingual and decolonizing structured data narratives on Wikimedia Commons
講者在簡報過程中,講述結構化(標籤)對於資料的影響,在聆聽的過程才知道原來VisibleWikiWomen在Wikidata有專屬分類(Q53034667),在新冠疫情過世的人們可以在死因加入(Q84263196)。
我很喜歡他們在簡報進行方式,中間保留了5分鐘邀請聽眾進VisibleWikiWomen頁面,看看有沒有哪些照片是可以添加相關分類。一方面添加標籤透過行動裝置就可以進行,且加標籤是較不費力的編輯,可快速對內容作出貢獻;另一方面,藉由這個實際動手做,讓大家思考標籤(結構化)的問題。
講者說「真正的關鍵問題是『標籤或不標籤』,因為收集圖像、進行分類和貼上標籤的整個過程就是一種政治形式,關乎於誰可以決定圖像的含義,以及這些表現形式呈現什麼樣的社會及政治工作」。
Why Wikiwomen Camp?
Netha Hussain作為曾經參與Wikiwomen Camp的學員,並在後續成為積極的行動者,分享她認為在性別議題中接下來的重點目標與要做的事情,整理如下:
- 我們應確保運動中(Movement)現有的提高婦女地位的措施繼續可持續發展。
- 我們需要發起並培養更多的女性倡議計畫,以配合我們的戰略方向。
- 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工具,來確定女性作為內容創造者和消費者如何參與我們的運動。
- 我們需要從性別角度審視我們的政策和實踐,並了解它如何塑造女性參與者的貢獻。
- 我們需要填補在支付議題方面的知識差距(如:婦女權益、婦女教育等)。
Wikiwomen in Action :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Making the Movement Gender Equitable
這場世代對話討論如何持續推進性別平等運動,並安排不同年齡層的與談人。聽到Andrea Kleiman在對談中提出「女性必須成為運動(Movement)中人口的一半」時覺得很驚人,一方面覺得振奮人心,但也覺得這個目標很不容易(畢竟過往調查主要落在10%初頭)。大家也討論有關世代交替的焦慮,既是放眼未來,可以接棒繼續開枝散葉的下一代很重要,但在無法確保是否有新人出現的情況下,與談人的結論是「持續形塑良好環境」是最重要的部分,這包含了「提供女性典範、安全/溫馨的空間、慶祝女性的貢獻等」。
最年輕的與談人Jasverenne Ferrer分享她從12歲就開始一路參與至今,主要就是因為有她的母親(同為Wikiwomen)為榜樣。
Looking to the future
峰會尾聲Florence帶大家展望未來時,也先回到第一次大家開始坐下來討論性別問題的午餐聚會,看到時間地點竟然是2007年在台北,覺得相當有趣。如今回頭看,從一開始的10多人,到如今大合照幾十人,我覺得算是相當成功。在過程中,大家常常提到「空間、群體專屬感」的重要性,對應到台灣女性社群的發展,剛開始加入時,自己心中也曾經有類似的疑問,如今才更明白當初孵化時的考量,很感謝走在我們前面的人創造出來的空間跟資源,讓我們可以延續這些往下走。
Diverse inclusivity makes a healthy community: A helping hand
這場演講主軸是在說明如何提升社群的多元性,講者列出了一些指引及推動專案,他們推動的女性專案「Remarkable Women」目標是鼓勵女性圖書館員更多參與其中,裡面提及在WikiQuote上發起#sheSaid的全球活動,看起來蠻有趣的。而在LGBTQI專案推動成效中提到線上參與的範圍較大,感覺台灣未來要推動的話,也可以嘗試實體跟線上的差異。
Art+Feminism Meetup
負責人Kira在午餐聚時,分享Art+Feminism成果以及預計在今年Q4進行的活動,也提供A+F的紀念品(徽章、帆布袋、帽子等)供大家自取。這個環節主要是認識新夥伴,她也邀請同桌人員,互相自我介紹,分享自己名字背後的故事。
Women’s Lunch Table
這場的內容多數跟8/16下午WikiWomen Summit內容重疊,主要是讓大家有個專屬的空間可以聚餐交流,並對於接下來的活動有問題的話可以提問交流。在活動尾聲,講者告知目前的Wikiwomen Channel有Twitter、IG、FB,如果想將活動資訊分享給所有維基人,可以跟她們聯繫。
Why tackling climate change needs open science and culture
edit講者以美國非營利組織Open Earth Foudation成員身份,說明開放資料對於全球暖化的重要性。為了面對全球暖化的現況,資料透明度是關鍵,其目的主要是讓人們可以據此產生行動。不同尺度(如:國家、城市、合作夥伴等)的排放數據可供行動者參考,而所有關心全球暖化的人,可據此瞭解該跟誰做生意、鼓勵誰等。
覺得講者在裡面提到的Roles and Relationships是很重要的部分,尤其全球減碳願景逐漸往「淨零碳排」邁進,釐清整體跟個別之間互相牽動的系統性關連很重要。不過較可惜的是,演講內容較無法瞭解關注、擅長維基相關工具的人,可以如何做出貢獻。
#semanticClimate: Making climate knowledge accessible using Wikidata
edit講者以IPCC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舉例非常有感,其報告動輒數百頁,每次上線時都很需要領域專家分工抓重點,有能讓資訊變的更好入口的工具很重要。但介紹pdf轉換成wikidata那段很工具,實際連進案例分享的Wikibase頁面,較看不太出個所以然來,有興趣的人可能還是要先從參加他們的工作坊開始。另外一個覺得蠻不錯的是,在演講中有提到IPCC國家自訂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也是wikidata可加入的參數。
#ChatGPT
edit今年年會常討論到的議題,這裡主要就8/17(四)ChatGPT vs. WikiGP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harnessing generative AI for Wikimedia Projects進行整理。
在這場座談會中邀請6位背景迥異專家Andrew Lih(工程師)、Leila Zia(維基媒體基金會)、Galder Gonzalez(教育專案)、Jimmy Wales(維基創辦人)、Netha Hussain(性別&醫學)、Tilman Bayer(數據分析師),分享ChatGPT使用經驗、未來展望以及想提醒人們的注意事項。因本場內容對我而言偏硬,僅就個人理解整理,有興趣者可上Wikimania的Youtube頻道收看。
在座談會初始,討論工具時必須先判斷它適合協助的工作,總結與談人分享實測後經驗,ChatGPT不適合的應用是「撰寫維基百科條目」,因為即便在要求需有參考資料來源情況下,它依舊會編造錯誤、虛假的資訊,且讓內容看起來很有說服力,反而需要花許多時間查核他撰寫內容的可信度。而在適合的應用,Netha分享「請它總結一段內容、寫一小段程式碼(作為比較各國COVID條目品質及疫情資訊之工具)」表現都不錯;Andrew Lih分享「協助潤稿、資料搜尋」的正面經驗;Jimmy Wales分享「從答案產生問題(如:測驗)」能力佳。
Leila Zia跟Andrew Lih分享維基媒體基金會正投入資源研究如何讓機器學習、人工智慧模型可以為社群所用。Leila 提到模型卡的重要性,對於每個投入生產的機器學習模型或 AI 模型,必須清楚「這個模型的數據來源、用於開發訓練的資料和開發模型的技術種類,以及使用該模型的潛在影響是什麼」。
討論過程與談人也一些對與會者的提醒,Tilman提醒大家要保持謹慎及開放的態度,相關的研究正在快速增加中,今天沒問題的部份不代表明天依舊如此,而今天無法解決的問題明天可能就有方案出現;Galder提醒需注意語言模型的問題,chatGPT在英文表現優秀,但其他語言可能不是,在迭代模型時若不知道不夠完善之處,容易對前面的東西照單全收;Leila提醒溝通是影響力的關鍵因素。
在許願池的部分,Netha說明因為生成式AI,可以輕鬆地產生許多看似令人信服的內容,這些內容在未來或目前已存在,希望能有更多工具協助進行內容檢測,減輕志工的負擔;Galder許願也許未來會有可將維基條目生成podcast之類的工具,能將文字轉成語音,以推播方式幫大家重點摘要條目內容。
整體座談討論氛圍我覺得是樂觀而謹慎,雖然很多內容聽不是很懂,但蠻高興基金會已經很認真看待這個問題,投入資源跟人才在面對人工智慧這個巨大且充滿不確定的技術。
總結
edit對國內社群的建議事項
edit- 資源整理及工具選擇
在這次活動中,Women in Red介紹他們近期成果時,我沿著相關專案相關連結看到很多有趣的計畫,其中,「宗教裡的女性」讓我印象很深刻,看到裡面有不少品質還不錯的條目覺得應該也可以作為後續翻譯的參考來源。也是在這樣的過程讓我想到,目前準備給與會者的編輯條目(參考資料),除了應該有一個統一的整合頁面,若是沿用當紅女人的meta頁,更有機會觸及到從公開網站連過來的人(也能讓國外夥伴看看我們的成果),後續要按部就班整理一番。
- 聚會主題/形式
這次參加完年會,覺得維基愛地球、維基愛古蹟是很有意義的活動,明年想跟社群的夥伴一起共同參與響應;另外在聚會形式上,也許可以考慮嘗試「實體+線上」混合併行。
- 其它的許願池
我常常覺得維基百科的資訊像海,每次觸及都覺得好像無邊無際,一坑接一坑。這次在chatGPT討論環節,有個與談人的許願我也深有同感「希望有可以摘要討論頁的AI工具」。我想多數人畢竟都是用先暇之餘的時間投入,如果有工具可以降低操作、取得知識的認知負荷,會非常樂意學習。也因此,我也很期待維基媒體基金會及WikiGPT小組未來的討論及產出,若未來有機會,台灣協會也許也可以考慮提供相關的工具培訓或在電子報、粉絲頁等地方,分享新進度。
其他分享
edit歷經COVID疫情洗禮,今年年會是採用線上+實體方式進行。投稿時,演講人可選擇「線上」或「實體」方式,線上參與的部分提供了「預錄影片」或「視訊」的選擇。我覺得這些設計相當周到,從提交摘要到年會開始前,議程組會前一封封的Email,都讓我感覺到大會的細心縝密。(例如:演講者手冊列了許多資源及注意事項、會前建立講者Telegram頻道,以利大家即時溝通等)。
我們的投稿安排在Wikiwomen Track,今年也是史上首次舉辦WikiWomen Summit,我覺得很榮幸可以共同參與這個歷史性時刻。因投稿數較多,在12分鐘的簡報過程,我跟Winnie一起分享薇姬的房間成立這八年來做的事情,跟大家簡單介紹社群成立的歷程、幾個跟其他社群(單位)合作的活動,以及社群建置的清單、聚會流程等資源供大家參閱,並介紹我們的志工夥伴們。
簡報完以後,我們陸續收到很多正向回饋,主持人Vanj也表示她很享受直接閱讀簡報,並聆聽我們的語言(中文演講)。事實上,為了讓國際社群夥伴可以更好的瞭解我們如何運作社群,在最初始做簡報時,有梳理過架構,把合作對象、聚會類型分類及表格化,以跟後面每一頁的活動成果都能互相對應。
不過經過這次的經驗,因為要翻譯其實還是必須要連上線,選擇會議廳及語言頻道,程序上比較複雜些,也不一定能確保翻譯品質,我覺得未來要在這樣的場合分享,用英文還是會比較好。在細節表達上可以更容易讓大家明白,整體演講體驗會很不一樣。
還沒去維基年會前,對於一直在做的事情覺得很普通沒有什麼,但同時也會在大型的活動結束後,覺得被燃燒殆盡,非常沒力。在準備簡報時,更新時間軸、整理活動照片時,才驚覺光陰似箭的驚人,我們不知不覺完成了許多事情。很感謝協會跟理事依瑪推我們一把,讓我們有機會把這些年來的成果跟大家分享,在分享並得到回饋後,覺得其實讓社群做的事情能被看到蠻重要的,也可以從回饋中得到更多信心與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