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維基媒體運動2017/第一輪/報告
概要
維基媒體運動策略社群討論綜合:第一輪(2017年3月14日至2017年4月18日)
在3月14日至4月18日期間,維基媒體組織的團體和社群舉行了超過100多次的策略討論,一共分享了1800多份聲明,回應了一個主要的問題:未來15年間,我們想要一起建立與實現些甚麼?
這些對話中出現了一些共同的主題:
- 可靠,中立,高品質的內容
- 社群的健康與支持
- 內部和外部協作
- 功能
- 用戶,編輯者和貢獻者
- 外展,意識和促進
- 創新
- 資金,人員配備和其他組織需求
- 新興社群
- 推進教育項目
- 運動的價值觀
- 知識
- 可持續發展與成長
每一個主題將在本報告正文內進行更詳細的描述,並且即將發布分析的完整數據電子表格。
下一步,運動策略團隊將把這些發現分析成精確的概念,以描述我們運動的潛在方向和權衡。
方法
策略小組分析了來自五大洲中100多個社區討論的書面摘要。我們的分析包括來自德國柏林的2017年維基媒體會議的成果,這是社群討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個會議有來自70個國家的350多人參加,約90個附屬機構,組織,委員會等團體的代表出席了會議。
我們使用了Nvivo Plus軟件進行分析,Nvivo Plus軟件運行了一個單詞頻率查詢來確定組最常使用的關鍵字。基於前20-30個關鍵字,我們使用聚類分析和判斷來創建主題和子主題,作為手動標記所有摘要語句的通用語言。以下列出了13個主題及其各自的子主題。所有來源可以追溯到生成的子主題和主題。您可以閱讀方法,并查閱電子表格。
參與者
- 106個維基頁面
- 1,846條書面摘要
- 1392名參與者
- 33%的參與者來自組織團體(A組),67%是個人貢獻者(B組)
參見相關統計圖。
新興主題和次主題
從整體的討論中分享的簡要說明中,出現了13個主題和附屬子主題。
以下是這些主題的概述:
- 注意:此圖的所有項目並不是按比例的。條形圖的寬度多數與聲明計數成比例,但標籤存在最小寬度。如果是在可折疊熒幕上,或是在移動視圖中查看的話,它們也將無法與上標籤保持一定水平。顏色用於區別下面的子主題。
主題 | 0 | 100 | 200 | 300 | 400 |
---|
內容 | 容易、可訪問性,58 | 差距、偏見,36 | 中立,80 | 質量,170 | 可靠性、可信度,77 | 其他,12 |
---|
社群 | 參與、支持,117 | 健康,178 |
---|
共同合作 | 溝通, 42 | 外部,78 | 內部,66 | 夥伴合作, 51 | 政策,宣傳,49 | 其他,3 |
---|
外展和意識 | 多樣性、包容性,93 | 性別,20 | 其他全域拓展,135 |
---|
用戶、編輯者與貢獻者 | 參與,70 | 有經驗的,26 | 新的,81 | 其他,17 | 受僱用的,激勵,29 | 讀者,11 |
---|
功能 | 功能, 225 |
---|
創新 | 適應技術背景,90 | 自動化,35 | 維基百科之外, 39 | 其他媒體,39 | 其他,6 |
---|
新興社群 | 存取,38 | 跨語言的可用性,91 | 其他,58 |
---|
價值觀 | 權力下放,15 | 自由, 20 | 使命,50 | 開放來源,60 | 其他, 7 |
---|
組織 | 基金會, 38 | 資金提供, 32 | 治理, 25 | 其他,28 | 人事任用, 19 |
---|
教育 | 教育工作者,7 | 現有方案,26 | 機構,45 | 其他,57 |
---|
知識 | 偏見,3 | 差距,2 | 其他,62 |
---|
可持續發展與成長 | 可持續發展、成長,16 |
---|
References categorized as ‘other’ were tagged with the top level theme, but did not cluster into any of the sub-themes
可靠,中立,高品質的內容
大多數這些聲明表示相信,內容(主要是維基百科)是大多數人使用維基百科的原因 - 高質量,中立和可信的內容。 他們認為,這個百科全書的價值是當他們想到維基媒體時所看到的,所以這是最重要的一環。
- “質量”:許多言論表示維護維基媒體核心(維基百科)的質量(完整性)是至關重要的。
- ”我們應該強調在所有維基媒體項目中提高內容質量。 我們需要有豐富,公正,可靠的內容。“[1]
- 可靠性,可信度:這些評論經常涉及到這樣的信念,因為維基百科的內容是大眾來源的,這是不可靠的。 許多人對此提出了建議,維基百科將專家作為編輯者,以增加網站內容的外部可信度。
- “開發參與工具,允許用戶與內容進行互動並保留知識,以便可以將其用作成功的教育工具,並打破對非學術知識來源的看法,而不再排除潛在的編輯者。”[2]
- 中立性:其中許多意見與公正來源有關(通過不接受付費廣告等)。 很多人關注的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捐助者可能通過提供資金來影響內容,然後想要宣傳自己的內容,從而降低百科全書價值的完整性。
- “為了在信息世界中生存下來,我們在各種話題中提供更多中立信息的承諾,應該是未來15年的主要動力。”[3]
- 輕鬆,無障礙:這個子主題的重點在於維基百科的內容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都是可以訪問的(可讀的), 不僅僅是專業知識專家。
- 在維基百科中,我們應該嘗試使用一個簡單的語法,這是一般公眾所理解的。[4]
- 差距,偏見:這解決了內容不足的地方 - 現有維基百科中缺少哪些主題領域,地理位置和編輯器的輸入。
- 反對代表不足的社區或某些類別的貢獻者所固有的偏見。[5]
社群的健康與支持
這個主題主要側重於整個運動的有利環境。
- “健康”:這些意見非常具體,涉及運動內部形成的文化類型; 它經常與新用戶共同標記。 很多人似乎很廣泛的認識到,如果沒有更加友好的環境支持新的觀點並允許新用戶的失敗,運動就不會發展壯大。
- 社群的健康非常重要,特別是1)新的編輯應該受到歡迎和幫助,2)社區內的爭議應該以文化的方式解決,3)編輯之間在社區的衝突應該在有負面影響之前解決。[6]
- 參與和支持:這與整個社區如何互相交流,運動如何支持自己實現目標有關。 建議範圍從社區範圍的事件到內部更好的交流。
- 組織有經驗的用戶社區組織的激勵會議和教育活動。[7]
內部和外部協作
人們似乎認為,現有的結締組織(維基媒體運動內部和外部擁有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很差。 共識是更好地整合生態系統,從改善現有維基媒體項目之間的聯繫和加強內部溝通等基本原則,然後吸引志同道合的組織,機構和政府。
- 外部:只要沒有一個特定的演員或一組演員(例如,我們應該確保我們更經常地與其他志同道合的組織交談),就使用這個子主題。
- 附屬機構應與專家組織和教育文化機構合作,將其納入維基媒體運動的工作; 這些合作可以在地方,區域和大陸層面進行。[8]
- 內部:這是指運動內部的連通性,特別是確保所有社區成員了解現有項目/產品,以及如何利用其他人已經創建的連接。
- 維基媒體項目應該更加相互關聯,在程序,技能,數據和人員[9]
- 夥伴關係:這些評論提到與外部行動者明確的,明確的伙伴關係。
- “基金會應該與中國政府建立關係,讓更多的人能夠訪問該網站”[10]
- “溝通”:這通常與外展聯合標記。 這些意見分為兩類:一類涉及運動內部溝通,另一方面涉及維基媒體項目,另一類則涉及運動在招募新成員時如何談論自己。
- 我們的社區缺乏連通性。 人們不相互溝通,我們應該在這個問題上工作,讓所有的人一起。[11]
- 政策,倡導:這與運動在所有地理位置和設置中默認遊說自由開放內容的整體參與有關。
- 我們需要更好地向各國政府和組織遊說,發放其內容。 如果用公款支付,應該留在公共領域。[12]
功能
這是一個具體的技術要求,項目建議和與具體項目相關的即時需求。 因為這些項目太窄或短期才能適用於整體運動範圍的策略,所以它們將被轉讓給維基媒體基金會的相應部門,以便它們可能對設計或用戶體驗目的有用。
用戶,編輯者和貢獻者
這個類別主要涉及編輯(新的和有經驗的),並給予讀者一些新想法。
- “新”:這些意見中的大部分與社區健康共同標記,因為它們主要是指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和隨後的文化)給想加入的新來者。
- 在維基媒體項目中,新貢獻者經常認為自己是局外人。 未來15年,如果我們要生存和發展,我們必須提出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以便這些編輯認為他們也是運動的一部分。[15]
- 參與:這些評論似乎主要來自經驗豐富的編輯,他們建議能力建設機會保持參與度高; 這個類別還捕獲了保留策略來對抗編輯器下載問題。
- 我們應該收集與我們的運動有關的所有想法,不管它們是否重要,並小心處理。 如果貢獻者想要為他們的想法而信任他們,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想法。 他們會以這種方式感到動力。[16]
- 付費,激勵:這組意見是指支付一些編輯者的內容的想法。 總的來說,其中大部分實際上是支持專家為他們的專業知識創造高品質的內容。
- 我們應該允許公認的專家進行付費編輯,否則我們的使命是以可信賴的方式涵蓋所有的人類知識,是不可能實現的。[17]
- 經驗豐富:這些評論大多是關於讓經驗豐富的用戶參與和利用他們與新用戶建立關係(例如,像指導計劃的建議)。
- 將經驗豐富的用戶整合到決策過程中; 以一切可能的方式保護和幫助他們[18]
- 讀者:除了少數例外,似乎對持續的讀者群似乎並不關心; 這個假設似乎是維基百科的使用通常不是一個問題,它將作為一種資源保持普遍存在。
- 通過在各種各樣的平台和項目中提供有吸引力和有趣的體驗,將多種新的讀者和編輯人員帶入運動中[19]
外展,意識和促進
這個類別涉及到如何讓新人進來,運動如何更具包容性和多樣性。這個運動主要依靠西方(內容和代表)主要是普遍的意義。 人們也在考慮創新的方法來招募新成員。
未來15年,我們應該強調維權媒體項目的意識建設[20]
- 多樣性,包容性:這通常與內容偏見共同標記。 這裡的一般情緒是,運動仍然被西方的視角所壓倒,而且在未來的歲月裡也必然會發生變化。
- 運動的生存取決於其成為一個全球項目的能力,克服在多樣化中的障礙[21]
- 性別:人們廣泛認識到性別差距仍然存在,特別是貢獻者之間,未來的外聯工作需要更加明確地關注婦女的參與。
- 彌合維基媒體項目的性別差距[22]
創新
這一類與運動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技術格局有關。 下面列出的許多子主題都與“特性”進行了標記,因為它們是技術性的。
- 適應技術環境:這個子主題涵蓋了未來互聯網將會消耗的新方式(例如,移動,離線)以及維基媒體核心項目跟上這些趨勢所需的新方式。
- 我們需要考慮擴大移動和移動應用的功能,並尋找有效的方式來驅動移動用戶編輯[23]
- 超越維基百科:本節主張維基媒體開發百科全書以外的其他核心產品。 大多數這些評論似乎來自已經參與現有項目的人,因此,還有更多的重點是維基百科以外的程序,可以推進。
- 將我們的重點放在姊妹項目中,不要對維基百科投入太多[24]
- 自動化:對自動化的這種解釋主要與使用AI /機器學習的工具相關,例如捕捉破壞行為,自動翻譯和維護內容質量(例如拼寫和語法)等工具。
- 專注於開發機器學習工具,這將大大增加人類活動[25]
- 其他媒體:這些評論主張採用其他方法來捕捉超越文本的知識(例如聽覺,視覺,嗅覺等)。
- 在2030年,維基媒體的知識概念不僅反映了學術知識,也將不再能夠通過純文本來反映[26]
資金,人員配備和其他組織需求
這個主題的重點是運動的結構如何,以更好地實現其目標。
- “基金會”:這些是專門針對基金會的評論,與基金會有能力進行的變更有關。
- 使維基媒體基金會與運動之間的合作更加透明[27]
- “資金”:其中一些評論對於“資源”的要求相當普遍。在這一類別中有一些對話涉及捐款如何使用和誰做出這些決定。
- 因為捐款是由社群產生的,所以社群人士應該說如何花錢。 這對於社區的動力很重要[28]
- 治理:這些陳述是指廣泛地(在總體上的組織層面和個別章節層面)在決策中的代表性。
- 維基媒體基金會董事會並不代表社群[29]
- 人員配備:一般人力資源要求或減少現有人員操作。
- 我們有必要有一名工作人員賦予當地社區成員權力[30]
新興社群
社群對於尚未使用維基百科的社區進行了大量的討論。 再次,一貫提醒,使用它的社區主要來自發達國家,而新興社區主要來自發展中地區。
通過與地方行為者合作,鼓勵在維基百科不太了解的領域做出貢獻:發展中國家,最不發達國家等。[31]
- 跨語言的可用性: 其中一些評論是指與移動中已存在的社區相關的一般翻譯能力(如翻譯工具),而另一些則是指新興社區的語言可訪問性。
- 有必要用其他語言發展社群,而不僅僅是英文[32]
- 「存取」:這個子主題大部分與農村地區的移動輔助功能或離線功能有關,而目前的方法將難以實現。
- 「改善新興社區的離線訪問」[33]
推進教育項目
這個類別探討了維基媒體(尤其是維基百科)如何成為教育世界的中心(無論是作為內容和課程中心,還是作為一個可以連接他人的網絡良好的平台)。 維基媒體非常重視讓學生早期參加學術活動,使他們成為編輯。
我們的內容適用於教育[34]
- 制度:大學和圖書館是這個次主題中引用的最常見的機構。
- 與國家圖書館建立夥伴關係,以便輕鬆獲得巨大的文件資產[35]
- 現有計劃:主要重點領域是GLAM和維基百科教育計劃,重點關注如何明確地推進這些計劃。
- 使GLAM成為共享知識的真正通道[36]
- 教育家:有關如何讓教育工作者(特別是終身學者)參與“培訓教員”模式(例如直接培養教育工作者)的討論。
- 我們必須鼓勵教師將維基媒體項目納入教室,開發其他技能[37]
運動的價值觀
這個主題由與所有關於運動所關心的內在關係的評論組成 - 所有知識之和的自由。
- 任務對齊:這些意見主要集中在所有知識的可及性上。
- 我們應該繼續在全世界傳播免費的內容,包括新觀眾[38]
- 開放資源: 這個子主題通常與政策,宣傳共同標記。 人們強烈地認為,維基媒體應該引導遊說開放資源。
- 開放資源是未來的動力,它意味著所有類型的知識,而不僅僅是軟件[39]
- 權力下放:這些意見通常與基金會共同標記,並與組織權力下放有關,特別是那些增長和內容管理支持者。
- “運動和基金會的更大擴散及其項目”[40]
- 自由:這是指缺乏知識的商業化,從來沒有把價格標籤。
- 每個人的自由知識永遠是我們運動的關鍵[41]
知識
經過進一步的分析,這個主題與“內容”合併,因為這兩個專題都專門針對項目知識的偏見和差距。
我們需要使維基百科成為所有知識的中心[42]
可持續發展與成長
這些是關於運動在未來15年中為了生存和發展所需要做的更高層次的想法。
維基媒體的未來在他們的社區,必須更多樣化,並成為地方文化變遷的代理人[45]
參考資料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Bengali community - skype and hangout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Wikimedia Foundation staff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Bengali community - Onwiki discussion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Hebrew Wikipedia village pump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French Wikipedia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Hungarian Wikipedia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Russian Wikipedia RfC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Hungarian Wikipedia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Italian Wikisource Village pump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Chinese Community - QQ Group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Chinese Community - Interview (WMHK)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Catalan Wikipedia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French Wikiversity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German Wikipedia discussions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Bengali community - Onwiki discussion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Bengali community - Onwiki discussion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Polska Wikipedia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Russian Wikipedia RfC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Wikimedia Foundation staff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Bengali community - Onwiki discussion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Spanish Wikipedia - Strategy page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French Wikipedia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Hebrew Wikipedia village pump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Meta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Meta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Wikimedia Deutschland staff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French Wikipedia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Berlin strategy workshop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Polska Wikipedia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Hindi Wikipedians - Whatsapp Group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French Wikipedia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Chinese Wikipedia - Telegram group of Wikimedia2030 zh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English Wikipedia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English Wikipedia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French Wikisource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Wikimedia Italia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Spanish Wikipedia - Strategy page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Hebrew Wikipedia village pump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Hindi Wikipedians - Whatsapp Group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Wikimedia Argentina discussion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Hindi Wikipedians - Google Hangout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Wikimedia Israel discussion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WikiWomen's User Group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Wikimedia Israel discussion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
- ↑ "Strategy/Wikimedia movement/2017/Sources/Spanish Wikipedia - Strategy page - Meta". meta.wikimedia.org. Retrieved 2017-05-03.